Windsurf 血色收購》200員工逼簽一週80小時「社畜契約」否則滾,Cognition CEO:不相信 Work-Life Balance

深入剖析 Cognition 收購 Windsurf 後的文化清洗事件,揭露 AI 產業中目前漸漸演變的極端工作文化、人才爭奪戰,以及企業併購背後的殘酷現實。 (前情提要:OpenAI 傳豪砸 30 億美元收購「自動編程神器 Windsurf」,搶攻 Vibe Coding 大商機) (背景補充:AI寫程式Cursor創辦人:後程式時代值錢的是「品味」 ) Windsurf 被 Cognition 收購完成後僅僅不到一個月,《Theinformation》本週揭露的一封內部備忘錄如同一道閃電,撕裂了 Windsurf 原有團隊對未來的最後一絲幻想。 Cognition 執行長 Scott Wu 在備忘錄的內容不是歡迎詞,而是一道冰冷的最後通牒,Scott 用一種近乎殘酷的坦率,向這群剛剛經歷了公司被「掏空式」收購的員工們,提出了兩個選擇: 要麼簽下「投名狀」承諾每週工作六天、投入 80 小時的「極致績效文化」。(平均一天約 13 小時,比中國 996 還血汗 ) 要麼拿走一筆相當於九個月薪水的「遣散費」,自願從這場名為未來的牌桌上消失。 整起事件猶如一面稜鏡,折射出在人工智慧這場史詩級的軍備競賽中,人性的脆弱、資本的無情,以及所謂「創新」背後,那些不為人知的血腥代價。 最後通牒:一場名為「忠誠」的篩選 時間是 2025 年 8 月初,就當 Windsurf 的員工甚至還沒搞清楚新公司的組織架構,就收到了這封決定他們職業生涯的信件。 擺在他們面前的是一個沒有任何灰色地帶的選擇。選擇留下,意味著要全身心投入 Scott Wu 所謂的「打造軟體工程的未來」,這是一項要求員工將個人生活完全奉獻給公司的使命。 選擇離開,則意味著承認自己無法或不願跟上這台高速運轉的戰爭機器。 想想 Windsurf 的員工心情這幾個月真的是做雲霄飛車,一度擁有超 8000 萬美元年收入、客戶遍及全球的明星新創,先是經歷了創辦人與核心團隊被 Google 以 24 億美元天價「人才收購」的震驚。 如今又被告知,自己過去建立的一切,包括那種相對平衡、鼓勵創新的工作文化,都將被徹底剷除,剩餘的 200 多人須進行一次徹底的思想改造與忠誠度篩選。(上週已裁員 30 人) 不相信工作與生活平衡的 Cognition 教條 這場激進的文化重塑,由 Cognition 的 CEO Scott Wu 親自頒布,他毫不掩飾地闡述了他的核心理念: 我們不相信工作與生活的平衡,建立軟體工程的未來是我們所有人都非常關心的使命,我們不可能將兩者分開。 他宣稱,創造未來是一項需要全心投入的熱情,不可能在朝九晚五的框架內實現。這番言論,與馬斯克 (Elon Musk) 接管 Twitter 後發出的硬核通牒如出一轍,也立刻在矽谷科技圈引發了輿論激辯。 Scott 認為,與其讓文化衝突在合併後慢慢發酵、造成更大的破壞,不如從一開始就劃清界線。他承認 Cognition 的文化是「極致績效」導向的,而這筆優渥的買斷方案,正是為那些並未簽署接受這種高強度承諾的 Windsurf 員工,提供一個尊重且公平的退出通道(九個月遣散費)。 Cognition CEO – Scott Wu 一場以文化為名的變相裁員? 不過 Scott Wu 高調宣言背後,其真實動機也引發了社群的質疑。這場以「文化重置」為名的最後通牒,真的是為了篩選出志同道合的戰友,還是一次經過精密計算、以最小代價清除異己、鞏固權力的變相裁員? 有一種說法是,這是一場高明的財務操作。Cognition 以折扣價收購了 Windsurf 的資產,但可能無意或無力承擔其完整的員工團隊。透過提供一個看似優渥但有時間壓力的買斷方案,他們可以有效地「勸退」大部分員工,只留下最核心或最聽話的一批人,同時塑造出一個「我們只想要最優秀、最投入的人」的精英形象。 又或者,Scott 是真的篤信他那套「硬核」工作哲學:相信在追逐通用人工智慧 (AGI) 的狂熱競賽中,為了贏得最終的勝利,所有的犧牲,包括人性、倫理、文化都是可以被接受的? 這個我們目前無從得知,只能待時間驗證…(有人認識 Cognition 員工嗎?每週工作 80 個小時依照美國人的習慣,這還不造反?) 漣漪效應:誰在為 AI 的便利付出代價? 另一方面,Cognition 這次「人才收購」後的文化整合也提供了矽谷圈一個極端且充滿爭議的範本:你手中的公司股權,其價值可能不再與公司的整體成功掛鉤,而是取決於你在下一次人才掠奪中,是否被視為那少數值得被留下的菁英。 這場風波也在 Reddit、Hacker News 等開發者社群引發了強烈的反彈,許多人譴責這種文化對員工福祉的漠視,甚至有客戶以取消 Windsurf 訂閱來表達抗議。 然而在憤怒與批評之後,一個更尖銳的問題浮現出來:如果 Cognition 最終憑藉這種高壓、高強度的文化,真的打造出劃時代的產品並取得市場主導地位,那又將意味著什麼?可能會激勵更多的新創公司效仿這種「戰時」姿態,將極端的工作文化視為成功的必要條件。 說實話,筆者也並非反對這種模式,甚至我相信當前 AI 變化實在太快,無法再以過往經驗行事,Windsurf 的故事沒有為我們提供提供答案,但是值得每個人深思…。 前因後果:從獵物到祭品的悲劇 或許有些讀者已經淡忘 Windsurf 被收購的前因後果,在此快速說明一下。 Windsurf 原本是 AI 編寫程式碼領域的明日之星,其「代理式 IDE」平台商業化成果斐然,吸引了 OpenAI 的目光,一筆高達 30 億美元的全股權收購案在今年初已箭在弦上。 然而,這筆交易最終卻因 OpenAI 的最大金主與合作夥伴:微軟從中作梗而破局。Windsurf 的領導層不願讓其專有技術在 OpenAI 與微軟的廣泛合作夥伴協議條款下被微軟存取。OpenAI 試圖為 Windsurf 的智慧財產權談判一項例外條款,但在交易的獨佔期滿前未能獲得微軟的同意,導致收購案崩解。 OpenAI 的...

WORK-3.23%
EPT-0.11%
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,僅供參考(非陳述或保證),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,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。詳見聲明
  • 讚賞
  • 留言
  • 轉發
  • 分享
留言
0/400
暫無留言
交易,隨時隨地
qrCode
掃碼下載 Gate APP
社群列表
繁體中文
  • 简体中文
  • English
  • Tiếng Việt
  • 繁體中文
  • Español
  • Русский
  • Français (Afrique)
  • Português (Portugal)
  • Bahasa Indonesia
  • 日本語
  • بالعربية
  • Українська
  • Português (Brasil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