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球電腦迎來十年之癢

中級7/31/2025, 8:02:40 AM
本文回顧以太坊十年來的發展歷程,從智能合約的誕生啟蒙、分片與 Rollup 擴容方案,再到 PoS 共識機制的轉型與生態治理的變革,深入剖析其所面臨的技術瓶頸、價值捕獲挑戰及未來發展方向,描繪世界電腦未來十年的藍圖。

在過去的一個世紀裡,人類多次重新定義了電腦的形態。

從上世紀中葉為火箭導航而誕生的龐大電腦,到 IBM 將大型主機引進企業,再到微軟與蘋果讓個人電腦走進千家萬戶,最後智慧型手機又將電腦裝進每個人的口袋。

每一次算力的突破,都深刻改變了人與世界的連結方式。

2013 年,當時 19 歲的 Vitalik Buterin 在玩《魔獸世界》時,因暴雪隨意下修術士技能,第一次嚴肅思考一個問題:在數位世界裡,誰能確保規則不被隨意改寫?

如果有一台不屬於任何公司、不受單一權力控制、任何人皆可使用的「世界電腦」,是否能作為下一次計算型態的起點?

2015 年 7 月 30 日,柏林一間小型辦公室內,數十位年輕開發者盯著區塊高度計,當數字跳到 1028201 時,以太坊主網自動啟動。

Vitalik 回憶:「我們都坐在那裡等待,終於到了這個數字,大約半分鐘後開始產生區塊。」

那一刻,世界電腦的火種被點燃。

起點與火種

以太坊當時開發者不到百人。它首次將智慧合約納入區塊鏈,打造圖靈完備的平臺,使區塊鏈不再只是記帳工具,而是可執行程式的世界級公用電腦。

這台新生的世界電腦很快迎來嚴苛的考驗。

2016 年 6 月,基於以太坊的去中心化自治組織「The DAO」爆發重大安全事件,駭客利用智慧合約漏洞竊走約 5000 萬至 6000 萬美元的以太幣。社群圍繞是否「還原歷史」展開激烈辯論,最終選擇硬分叉挽回資產,也因此分裂出另一條鏈 —— 以太坊經典(Ethereum Classic)。

這起事件讓世界電腦的治理難題首次浮現:究竟要堅持不可竄改,還是該修正錯誤以保護用戶?

2017 到 2018 年的 ICO 浪潮將以太坊推上巔峰,無數專案利用以太坊發行代幣,募資總額達數十億美元,ETH 價格一度飆升。但泡沫破裂導致以太坊進入低谷,ETH 於 2018 年底自高點下跌逾九成,網路壅塞和高額手續費引發爭議。當時 CryptoKitties 熱門甚至讓主網接近停擺,世界電腦首次暴露算力有限的問題。

為解決效能瓶頸,早在 2015 年以太坊社群即著手研發鏈上分片方案,期望透過分流節點驗證負擔提升吞吐量。然而分片技術實作繁瑣,進展緩慢。與此同時,開發者也探索鏈下擴容路徑,從早期的狀態通道、Plasma,到 2019 年興起的 Rollup 方案。Rollup 透過將大量交易打包提交主鏈驗證,顯著提升處理能力,但需主網足夠提供資料可用性支持。幸運的是,2019 年前後以太坊在資料可用性(Data Availability)上取得突破,解決大規模資料驗證難題。

自此以太坊逐漸形成「主網安全、二層執行」的擴展模式,世界電腦開始分層協作。

此後數年,DeFi 在以太坊蓬勃發展,去中心化借貸、交易、衍生品如雨後春筍;NFT 熱潮讓數位藝術進軍主流,Beeple 的作品於佳士得以 6900 萬美元成交。雖然網路活躍伴隨手續費高漲,但以太坊透過協議改革開始回應。2021 年 8 月,EIP-1559 升級引入基礎手續費銷毀,將每筆交易的基礎費用以 ETH 燃燒,在需求高峰期間降低通膨壓力。這項改革讓 ETH 在 2021-2022 年多頭市場一度出現淨通縮,價格逼近 4900 美元歷史新高。

2022 年 9 月 15 日,The Merge 完成,世界電腦的能源核心自高耗能 PoW 轉型 PoS,能耗大減 99%,新發行率下調 90%,ETH 持有者可透過質押參與網絡,能源機制徹底變革。

合併後一年,以太坊淨供應量已減少約 30 萬枚 ETH,與 PoW 機制下本應增發的規模形成鮮明對比,這一通縮特性加深了市場對 ETH 稀缺性的預期。

歷經上面這些變革,到 2023 年底,以太坊主網效能和經濟結構都已有提升,但新的挑戰也隨之而來。為壓低費用並推動 Rollup 發展,以太坊於 2024 年 3 月實施「Dencun」升級(Deneb + Cancun),引入 EIP-4844,即所謂 Proto-Danksharding(原型分片)技術。該改進納入特殊「資料 blob」交易,供 Rollup 批量提交資料。由於 blob 資料只短暫儲存,成本遠低於一般呼叫資料,使二層網路提交主網的資料費用大幅降低。Dencun 成功上線,宣布 Rollup 成本大降,世界電腦距離分片目標更進一步。

十年過去,這台世界電腦已經從白皮書中的理想變為現實不可取代的基礎設施。

然而,在燈火通明的節點背後,新的困境正悄然現形……

中年的迷霧

進入 2024-2025 年,以太坊的挑戰接連浮現。

Layer 2 分流效應明顯

以太坊近年積極推進的 Rollup 中心策略,在舒緩主鏈負擔的同時,也讓大量交易與價值停留在二層網路,未順利回流主網。渣打銀行於 2025 年初的報告直指,二層網絡興起正在侵蝕以太坊主鏈的價值捕獲。報告估計,僅 Coinbase 推出的 Base 這一主流以太坊二層,就「挪走」約 500 億美元以太坊生態市值。

原本可能在主網進行的交易和應用轉向低成本 L2,且主網手續費收入和鏈上活動明顯下滑。Dencun 升級後這一趨勢更加突出,EIP-4844 令 Rollup 大幅降低向主網提交資料成本,使 L2 分攤交易的吸引力更甚。近年 Arbitrum、Optimism 等 Rollup 日交易量多次與主鏈持平甚至超越,正驗證「以太坊將交易執行外包」的現象。

換言之,世界電腦的零件在外部高速運作,但主機本體的價值捕獲持續被稀釋。

外部公鏈競爭愈加激烈

由於以太坊早期存在效能和費用瓶頸,不少競爭公鏈爭相提供更快速、更低成本的替代方案。

例如高吞吐量的 Solana 吸引大量開發者,在這一波多頭市場中,許多新興及 MEME 項目選擇進駐 Solana;穩定幣領域則由 TRON 憑近乎零手續費優勢,承載 USDT 等主要穩定幣的大量發行和轉帳。Tron 流通 USDT 數量已超過 800 億枚,規模超越以太坊成為全球最大穩定幣網絡,周轉交易額也遠高於以太坊。在這條關鍵賽道,以太坊已讓出領導地位。

此外 BNB Smart Chain 等公鏈也分食部分 GameFi、山寨幣市場流量。雖然以太坊仍是 DeFi 協議和 TVL 規模最大的生態,截至 2025 年 7 月約佔全市場 56% DeFi 活動,但在多鏈並存格局下,以太坊的統治力較巔峰期已有所下滑。

治理與安全的隱憂

PoS 機制轉型後,質押集中化問題引發社群擔憂。參與以太坊驗證需質押 32 ETH,不少散戶改以質押池或交易所委託方式參與,結果形成極少數大型質押服務商主導的局面。最大去中心化質押池 Lido 一度佔據全網逾 32% 市場份額。隨著更多競爭者加入,Lido 占比小幅降至約 25%,但仍大幅領先幣安(約 8.3%)、Coinbase(約 6.9%)等。社群普遍憂慮,任何單一實體若持有超過三分之一驗證權重,將影響區塊共識甚至威脅網絡安全。

Vitalik 曾呼籲應以手續費比率限制單一驗證者占比,建議壓低至 15% 以下。然而 2022 年 Lido 治理投票中,設定自限上限的提案遭逾 99% 否決。目前據 Dune 數據,以太坊全網逾 112 萬名驗證者,合計超過 3611 萬 ETH 參與質押,佔總供應量 29.17%。如何在不犧牲安全下促進質押主體多元,仍是懸而未決的課題。

基金會角色爭議加劇

多年以來,基金會在生態資助與資金運用問題上時常挨批,社群屢次質疑其於 ETH 高點拋售持倉且未充分說明。部分早期開發者認為,基金會「無為而治」導致生態敘事混亂、治理方向迷失,缺乏有力領導。

同時,意見領袖影響力逐漸減弱。Vitalik 與多位早期開發者仍具極大影響力,卻極少對未來方向公開表態。他們選擇克制,既避免左右市場情緒,也迴避治理爭議。長遠來看,這種克制反而造成共識真空:缺乏承擔決策責任者,眾多提案缺少推動者,公開討論減少,發展路線和生態策略轉趨閉門決策。

缺乏清晰領導,世界電腦雖不斷運作,卻逐漸失去前進的方向。

應用層停滯與市場表現平平

如果以太坊要成為鏈上世界電腦,其價值不應只侷限於基礎算力與安全,而是能持續孕育新應用、新體驗,讓用戶看到不斷突破的可能。

但十年間,實際被市場驗證並大規模成功的應用,依然僅有 DeFi 與 NFT。其餘應用層則相對沉寂。

曾被寄予厚望的社交、遊戲、身分、DAO 等領域,至今尚未出現堪比 DeFi 或 NFT 的現象級產品。

Friend.tech、Lens 等 Web3 社交短暫爆紅但迅速退燒,留存率極低;鏈上遊戲雖持續受到關注,但多數仍停留在基礎代幣經濟實驗階段,難以打入主流市場;去中心化身份及 DAO 治理仍多為技術驗證或小規模試點。

鏈上資料同樣反映這一現實。2025 年 7 月,以太坊每日銷毀 ETH 數量一度低於 50 枚,連創新低,對比 2021 年盛況時日均上千枚可謂天差地遠。

同時 7 日平均活躍地址數跌至 56.6 萬,甚至未創 2024 年 3 月以來新高;每日新增地址約 12 萬,單月鏈上交易總筆數約介於 3500 萬至 4000 萬。

對於一台自稱世界電腦的網路而言,這代表尚缺乏能再次掀起大規模應用熱潮的火種。

以太坊擁有產業最大開發者群與堅實技術底蘊,卻尚未出現能吸引數千萬新用戶並改變習慣的殺手級應用。十年之後,這台機器雖然強大,卻依然在尋找自身的下一個目標。

應用層停滯感也映射在市場表現。ETH 在 2021 年 11 月逼近 4900 美元高點,隨後多年未能突破。合併、手續費改革等技術利多帶來提振有限,2022 至 2024 年價格走勢相較於比特幣、Solana 與 BNB,表現較為落後。進入 2025 年,其他加密資產屢創新高,ETH 價格仍徘徊於 3000 美元初頭,4 月 ETH / BTC 比重甚至一度跌破 0.02,創多年新低。原本視為智能合約燃料的 ETH,其市場財富效應正在消退。

近來,上市企業與機構的策略配置為 ETH 提供一定支撐。Sharplink Gaming、BitMine 等公司公開披露財庫策略,發行可轉債、優先股、市價發行等金融商品,將所募資金增持 ETH。與比特幣不同,ETH 可透過質押與再質押為企業財庫帶來協議層收益,其原生收益屬性賦予額外吸引力。數週內,ETH 價格自低點回升至 3600 美元以上區間。

但分析亦指出,這波回升主因資金面配置主導,鏈上生態本身並未顯著提昇,價格反彈更像市場資金尋找標的的權宜之計。

技術進步與機構入場終究無法取代能實質改變用戶習慣、創造新需求的應用。

十年後的以太坊,仍需回答最初那個問題:作為世界電腦,究竟該運行什麼程式,才能再次點燃全球想像力?

未盡之路,下個十年的方向

面對內外困局的中年考驗,以太坊能否走出低谷,端視技術發展與生態布局能否打開新成長空間。

技術:讓世界電腦更快、更一致

社群已擘劃出合併後升級路線圖。

Vitalik 在《以太坊可能的未來:The Surge》一文中指出,下個階段的重點,是在維持 L1 去中心化與穩健性的前提下,將主網與二層網路總體吞吐能力提升至每秒十萬筆交易;同時保證至少部分 L2 能完整繼承以太坊的關鍵特性(去信任、開放、抗審查);並讓整個網路的體驗更接近單一生態,而不是 34 條割裂區塊鏈。未來,跨 L1/L2 轉帳、資金流通、應用切換將像單鏈操作一樣直觀。

2024 年的 EIP-4844 只是起點,後續還將引入資料抽樣與壓縮等新技術。

隨著 ZK-SNARK、ZK-STARK 等零知識證明技術日趨成熟,效能瓶頸有望解套,曾流向其他公鏈和 L2 用戶或許會回流。

治理與經濟:主鏈如何重奪價值核心

除了效能提升,以太坊也思考如何讓世界電腦的核心繼續捕捉價值。

2025 年 7 月,以太坊基金會啟動「生態系統發展的未來」新架構改革,嘗試從幕後轉向生態舵手角色。基金會提出兩大長期目標:一是最大化直接或間接受益於以太坊和其價值觀的用戶數;二是提升技術與社會基礎設施韌性。

因此,基金會重組為「加速、放大、支持、長期疏通」四大支柱,內部團隊設立企業關係、開發者成長、應用支援、創辦人支持等模組,加強敘事與社群凝聚力。

同時,基金會承諾提升透明度,強調更具針對性的公共產品資助,推出 Launchpad 支援治理及永續營運,亦下調運營開支並預留逾 2.5 年資金緩衝。

外界普遍視這些舉措為對「無為而治」批評的正面回應,也視為基金會為未來十年注入新動能。

社群討論亦出現新想法:是否能從 Layer 2 繁榮中抽取部分收益?或調整協議費與 MEV 分配規則,讓主鏈在 Rollup 時代同享成長紅利。相關方案仍在研議,但共同反映出憂慮——如果不主動調整,主鏈將退化為結算層,價值與活力恐被不斷稀釋。

站上十字路口,尋找新火花

技術與資金並非全部解方。

以太坊歷次高潮均由新應用和新敘事所點燃。而當下整個區塊鏈產業正進入創新沉寂期,缺乏現象級突破。

也許區塊鏈自身必須革命,於社交、身份、AI 等領域激盪新敘事和新應用。亦有人認為,突破或將來自外部生態帶來的衝擊。

Vitalik 曾於《以太坊的下個十年》公開演說中提醒,開發者不應只複製 Web2,而應聚焦未來交互形態,包括穿戴裝置、AR、腦機介面和本地 AI,將這些新入口納入 Web3 規劃。

回首十年,以太坊依舊擁有產業中最龐大的開發社群、最豐富的應用和深厚技術基礎。此刻,同時面臨瓶頸、激烈競爭與新生契機。

如 Vitalik 所言:「以太坊過去十年以理論為核心,未來十年必須聚焦世界影響力。」他強調,下一代應用不只要功能創新,更需要承載共同價值觀,也必須夠好用,能吸引尚未踏入加密世界的用戶。

世界電腦,十年之癢。從未停止運作,只是在尋找新方向。

下個十年,屬於它,也屬於每一位相信這個願景的人。

也正如 Vitalik 所言:「每一位在以太坊社群發聲者,都有機會參與共築未來的進程。」

聲明:

  1. 本文轉載自 [Foresight News],著作權歸原作者 [ChandlerZ,Foresight News] 所有,若對轉載有異議,請聯繫 Gate Learn 團隊,團隊將依相關流程盡速處理。
  2. 免責聲明:本文所述觀點與意見僅代表作者個人,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。
  3. 文章其他語言版本由 Gate Learn 團隊翻譯,除非明確標註 Gate,不得任意複製、傳播或抄襲翻譯內容。
* 投資有風險,入市須謹慎。本文不作為 Gate 提供的投資理財建議或其他任何類型的建議。
* 在未提及 Gate 的情況下,複製、傳播或抄襲本文將違反《版權法》,Gate 有權追究其法律責任。
即刻開始交易
註冊並交易即可獲得
$100
和價值
$5500
理財體驗金獎勵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