📢 Gate廣場 #NERO发帖挑战# 秀觀點贏大獎活動火熱開啓!
Gate NERO生態周來襲!發帖秀出NERO項目洞察和活動實用攻略,瓜分30,000NERO!
💰️ 15位優質發帖用戶 * 2,000枚NERO每人
如何參與:
1️⃣ 調研NERO項目
對NERO的基本面、社區治理、發展目標、代幣經濟模型等方面進行研究,分享你對項目的深度研究。
2️⃣ 參與並分享真實體驗
參與NERO生態周相關活動,並曬出你的參與截圖、收益圖或實用教程。可以是收益展示、簡明易懂的新手攻略、小竅門,也可以是行情點位分析,內容詳實優先。
3️⃣ 鼓勵帶新互動
如果你的帖子吸引到他人參與活動,或者有好友評論“已參與/已交易”,將大幅提升你的獲獎概率!
NERO熱門活動(帖文需附以下活動連結):
NERO Chain (NERO) 生態周:Gate 已上線 NERO 現貨交易,爲回饋平台用戶,HODLer Airdrop、Launchpool、CandyDrop、餘幣寶已上線 NERO,邀您體驗。參與攻略見公告:https://www.gate.com/announcements/article/46284
高質量帖子Tips:
教程越詳細、圖片越直觀、互動量越高,獲獎幾率越大!
市場見解獨到、真實參與經歷、有帶新互動者,評選將優先考慮。
帖子需原創,字數不少於250字,且需獲得至少3條有效互動
真操蛋,我這個地方又開始下雨了天氣預報說要連下三天的雨。其中還有大到暴雨,我不由得心有餘悸,之前的塌牆還沒壘起來,這再下雨沒塌的牆也要塌了。唉求爺爺告奶奶,希望老天爺別在下大雨了吧。
@anoma 的核心,感覺不像是在追什麼熱點項目,更像是和一羣人在摸索一個未知的實驗場。參與這種項目,不是隨便刷刷帖子、點點測試網就完事,真正的樂趣在於你願意花時間去讀代碼、跑節點、感受每次迭代的細微變化,甚至在社區裏和別人吵上幾句,慢慢摸到項目的脈絡。不過說真的,最近兩天全是白球,排名直接滑到6000多,氣得我差點把壘好的牆推倒重來。
這種沉浸的回報,不只是拿到測試網權限、混個社區角色,或者意淫一下未來的空投。真正有意思的是,當你開始基於自己的體驗輸出點看法,試着從某個獨特的角度去拆解它的設計時,你會發現自己在生態裏的話語權慢慢長出來了——就像種樹,平時沒察覺,回頭一看已經枝繁葉茂。
最近很多時間反復琢磨 Anoma 的設計,吸引我的不是那些 intent 架構的精妙細節,也不是 ZK 技術的炫技,而是它對「身分」的全新思考。我們都習慣了把錢包地址、帳戶編號或者 DID 當成數字世界的身分證,固定不變,甩都甩不掉。但 Anoma 卻跳出了這個框框:它覺得鏈上的身分不該是死板的標籤,而應該是在每次交互中,由你的意圖、場景和約束條件臨時織出來的「動態契約」。
換句話說,每一筆轉帳、每一次交易,都像是一場小型的「共識編織」。參與者不用提前綁定固定的身分,但在具體場景下,彼此的關係和邊界卻能清晰確立。這思路給未來的多智能體(agent)協作打了個底:當一堆自主運行的程序在鏈上跑來跑去,它們怎麼認出對方,是敵是友呢。怎麼劃分責任,怎麼動態調整協作規則。
看看現在的鏈上 AI 項目,大多還在「單打獨鬥」的階段——要麼是一個 agent 自己跑模型,要麼就得靠中心化的服務托管。它們費盡心思解決「智能體怎麼思考」,但基本沒碰「智能體怎麼一起玩」這個更硬核的問題。有沒有動態的身分協商,有沒有靈活的責任劃分,所謂的去中心化多 agent 協作,頂多是個好看的概念。
所以從這點看,Anoma 有點像個低調的「協作協議實驗室」。它並沒有大張旗鼓地喊 AI infra 的口號,但通過重塑身分的邏輯,默默爲智能體的大規模協作鋪了條路。這種底層的思考,可能比那些花裏胡哨的應用層探索,更貼近 Web3和AI結合的內在本質。
@KaitoAI