📢 Gate廣場專屬 #WXTM创作大赛# 正式開啓!
聚焦 CandyDrop 第59期 —— MinoTari (WXTM),總獎池 70,000 枚 WXTM 等你贏!
🎯 關於 MinoTari (WXTM)
Tari 是一個以數字資產爲核心的區塊鏈協議,由 Rust 構建,致力於爲創作者提供設計全新數字體驗的平台。
通過 Tari,數字稀缺資產(如收藏品、遊戲資產等)將成爲創作者拓展商業價值的新方式。
🎨 活動時間:
2025年8月7日 17:00 - 8月12日 24:00(UTC+8)
📌 參與方式:
在 Gate廣場發布與 WXTM 或相關活動(充值 / 交易 / CandyDrop)相關的原創內容
內容不少於 100 字,形式不限(觀點分析、教程分享、圖文創意等)
添加標籤: #WXTM创作大赛# 和 #WXTM#
附本人活動截圖(如充值記錄、交易頁面或 CandyDrop 報名圖)
🏆 獎勵設置(共計 70,000 枚 WXTM):
一等獎(1名):20,000 枚 WXTM
二等獎(3名):10,000 枚 WXTM
三等獎(10名):2,000 枚 WXTM
📋 評選標準:
內容質量(主題相關、邏輯清晰、有深度)
用戶互動熱度(點讚、評論)
附帶參與截圖者優先
📄 活動說明:
內容必須原創,禁止抄襲和小號刷量行爲
獲獎用戶需完成 Gate廣場實名
香港vs新加坡監管態度比較 探討Web3中心爭奪戰
探討香港與新加坡的Web3監管態度差異
近期,香港在Web3領域的政策包容性和產業布局展現出強勁勢頭,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加密從業者。尤其是在新加坡監管趨嚴的背景下,部分未能取得牌照或受限制的中心化交易所及中國背景從業者,開始將目光轉向香港。
然而,也有人對香港能否成爲Web3基地持懷疑態度。在中國內地政策頻繁波動的背景下,香港的穩定幣和RWA(現實世界資產代幣化)話題備受關注,引發了廣泛討論。
本文將詳細解析香港與新加坡在Web3監管方向的異同,探討香港能否脫穎而出成爲下一代加密產業的全球重心,並深入討論穩定幣市場趨勢、股票代幣化監管前景,以及中美在RWA發展路徑上的顯著差異。
香港與新加坡監管態度對比:Web3中心的爭奪戰
新加坡在監管上受到FATF(金融行動特別工作組)的影響,被要求監管所有在本國註冊的虛擬資產服務商(VASP),即使這些服務對象並不在本國境內。新加坡最近的監管動作,包括推行DTSP牌照,都是在應對這種國際監管壓力。
2022年新加坡就已宣布這一政策,但當時許多從業者並不知情或認爲還有寬限期。因此,對2025年6月30日這個"監管懸崖"式的徹底執行感到意外,導致大量從業者被迫離開。
香港同樣面臨監管壓力,也是FATF成員。但因爲新加坡的評估在前,香港的壓力顯現較晚。香港選擇了相對柔性的方式應對,例如提供過渡期、明確的牌照指引等。
新加坡和香港面對同樣的外部監管壓力,但由於產業結構和選擇空間的不同,對待Web3的態度截然不同。這體現了兩地對Web3產業的戰略定位差異。
香港的定位進化:從大中華中心邁向全球Web3樞紐的可能性
香港的Web3發展最初主要依靠大陸支持,被視爲大中華區的Web3中心。但最近政策風向有所轉變,如Conflux與弘毅系合作推出的CNH穩定幣登上《解放日報》頭版,上海國資委、無錫政府等也在學習穩定幣,這些都釋放出積極信號。
這些動向說明,中國大陸的政策正在經歷微妙調整。因此,香港的定位已經不再局限於大中華中心,更有望成爲整個亞洲的Web3中心。即使不考慮大陸市場,僅靠中國企業和銀行在海外的應用場景,香港就已經具備一定基礎。
從全球角度看,鏈上金融基礎設施尚未完全閉合,爲中國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性機遇。如果中國能抓住這一窗口,爭取到一定話語權,不僅能參與構建新體系,還有可能挑戰現有的金融霸權。
如果中國在此階段出臺更友好的政策,推動本土企業參與鏈上金融,尤其是穩定幣、RWA、STO等關鍵領域,那麼不僅香港有望成爲亞洲中心,更可能與紐約等並列,成爲新的全球Web3中心。
香港穩定幣牌照爭奪戰:USDT霸權與監管窗口期的博弈
美國衆議院通過《天才法案》後,USDT被迫進入合規流程。它有三年的過渡期,根據Tether CEO的表態,Tether會發行一個在美國註冊、完全合規的穩定幣,主要服務於機構級、高速、陽光化支付場景。而USDT未來將作爲"外國發行人",希望仍能順利進入美國乃至整個西方的加密金融體系。
這個三年合規窗口,留出了新的市場空間,讓離岸穩定幣有了發展機會。未來的穩定幣競爭市場會變得更加激烈。
香港面臨來自內地的壓力和FATF國際監管的要求。金管局現在採用"邀請制",只有他們打電話邀請的機構才有資格申請穩定幣牌照。
穩定幣未來可能採用更審慎的白名單制,可能像TMMF(貨幣市場基金代幣)那樣,用鏈上存款白名單轉讓的方式。
香港正在逐步收緊監管,但路徑與新加坡不同。香港試圖在監管與產業之間尋找平衡,而不是直接清場。
香港如何應對離岸加密服務:在監管與產業之間尋找平衡
新加坡對註冊在本地但面向海外用戶的離岸主體持排斥態度,而香港在這方面相對寬容。這個問題涉及離岸的中心化交易所,以及一些去中心化產品等業務。
香港目前對離岸交易所、DEX等還沒有明顯打壓,也沒有禁止它們服務本地以外的用戶。未來是否監管升級,可能性存在。但香港的關鍵區別在於,它可能會鼓勵這些機構去申請牌照,甚至是主動發出邀請,而不是像新加坡那樣"不歡迎"。
香港的監管也在明顯收緊。香港證監會(SFC)推出了VA OTC牌照,並開放了公衆諮詢。根據目前草案的內容,如果這個VA OTC牌照按現在的標準實施,香港絕大多數的找換店可能都會被迫關門。
新的規定要求配備兩個有加密貨幣經驗的RO(Responsible Officer),最低註冊資本金500萬港幣,現金不得少於300萬,而且必須能覆蓋未來12個月的運營成本。這種高門檻顯然不是普通小商戶能夠承受的。
香港與新加坡雖然都在應對同樣的國際監管壓力,但態度和策略完全不同。香港依舊試圖在監管與產業之間尋找平衡。
全球股票代幣化風潮:監管挑戰與香港的制度困境
美國目前股票代幣化方向非常熱,很多創業公司不斷湧現,如Kraken和xStocks的合作,以及Robinhood進軍Pre-IPO股票代幣化市場。但香港因爲股災之後的一些舊法規限制,導致港股只能在港交所交易,從而徹底封死了股票代幣化的發展路徑。
目前市場上主要有三種股票代幣化路徑:Robinhood、與Dinari合作的Gemini,以及與xStocks合作的Kraken。
Robinhood的做法是完全合規的,但第一階段推出的並不是真正的股票代幣,而是一個中心化的CFD(差價合約)。Dinari和Kraken提供的股票代幣可以1:1上鏈轉移,但一旦用戶將代幣提到鏈上,就無法保證美國用戶不會購買,從而繞過SEC監管和稅務。
SEC委員Hester Peirce明確表態:即便代幣化的只是收益權、不具備表決權,它仍然屬於證券。如果要面向散戶提供證券交易,必須在持牌的證券交易所進行。
SEC主席Paul Atkins正在考慮是否對股票代幣上鏈給予某種豁免。如果這項豁免真正落地,將是巨大的突破。Coinbase和Gemini都在積極與SEC磋商。
股票代幣化目前正處在全球監管博弈的臨界點。一旦美國松動,香港能否同步改革、破除港交所的制度障礙,也值得持續關注。
RWA興起:香港與美國市場差異及未來發展機會
美國和香港的RWA發展存在顯著差異。全球英文區RWA最主要的資產是私募債,其次是國債和貨幣市場基金。而在香港,非標類資產的合規RWA反而可能成爲主流。
在"萬物上鏈"大趨勢下,市場潛力巨大。Michael Saylor在今年2月接受SEC調研時表示,剔除比特幣後,未來鏈上資產的總市值可從目前的1萬億美元增至590萬億美元。
香港與美國都面臨二級市場流動性的問題。香港目前不允許RWA在二級市場自由轉讓。即便資產可以合規上鏈,若不能流通,價值也難以釋放。
香港現在更關注貨幣市場基金TMMF的鏈上轉讓,特別是在持牌交易所如HashKey Pro的合格投資人專區中轉讓。若成功,這將是全球首次在合規框架內實現此類轉讓,具有突破意義。
SEC目標是推出簡化、低門檻的STO發行流程。未來兩三年內,可能就會有結果,甚至明年就可能迎來重大突破。
到那時,香港是否也會跟進,還需拭目以待。技術已不是問題,核心障礙是監管,關鍵在於找到創新的解決方案來突破政策瓶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