💙 Gate广场 #Gate品牌蓝创作挑战# 💙
用Gate品牌蓝,描绘你的无限可能!
📅 活动时间
2025年8月11日 — 8月20日
🎯 活动玩法
1. 在 Gate广场 发布原创内容(图片 / 视频 / 手绘 / 数字创作等),需包含 Gate品牌蓝 或 Gate Logo 元素。
2. 帖子标题或正文必须包含标签: #Gate品牌蓝创作挑战# 。
3. 内容中需附上一句对Gate的祝福或寄语(例如:“祝Gate交易所越办越好,蓝色永恒!”)。
4. 内容需为原创且符合社区规范,禁止抄袭或搬运。
🎁 奖励设置
一等奖(1名):Gate × Redbull 联名赛车拼装套装
二等奖(3名):Gate品牌卫衣
三等奖(5名):Gate品牌足球
备注:若无法邮寄,将统一替换为合约体验券:一等奖 $200、二等奖 $100、三等奖 $50。
🏆 评选规则
官方将综合以下维度评分:
创意表现(40%):主题契合度、创意独特性
内容质量(30%):画面精美度、叙述完整性
社区互动度(30%):点赞、评论及转发等数据
比特币抢劫案引发思考:加密资产的法律地位与司法保护
加密资产的法律地位:一场比特币抢劫案引发的思考
引言
近年来,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发展,比特币、以太币、泰达币等加密货币日益为人所知。这些数字资产虽然表现为代码和数据,但其所蕴含的价值、可转让性和独占性,使其具有明显的财产属性。在中国,尽管相关规定明确禁止虚拟货币作为法定货币流通使用,也禁止炒作行为,但司法实践中已普遍认可虚拟货币作为"特定虚拟商品"或"数据型财产"的地位。
在刑事司法领域,涉及虚拟货币的犯罪案件逐年增多,主要集中在诈骗、盗窃和计算机犯罪等类型。而直接使用暴力或胁迫手段获取虚拟货币的"抢劫类案件"则相对罕见。因此,2021年发生在江西宜春的一起比特币抢劫案((2022)赣09刑终9号)引起了广泛关注。这个案件因其特殊性和复杂性,成为了司法实践中的典型案例,为加密资产在刑事案件中的定性和量刑提供了重要参考。
一、案情回顾:一场未遂的比特币抢劫计划
案件起因是赖某因炒币亏损而萌生犯意。2021年5月,赖某得知一位彭老师持有至少5个比特币(当时单价约25.5万元人民币),便策划通过抢劫方式获取比特币。他在网上发帖招募同伙,向某随即响应。
两人会面后,在酒店制定了详细的抢劫计划:准备召集至少4人,由赖某以投资为由约见目标,其他人负责控制和索要比特币账户密码。为此,赖某甚至准备了尼龙扎带,并继续联系其他潜在同伙。
然而,警方根据线索迅速采取行动,在5月11日下午将两人当场抓获,使得犯罪计划尚未开始实施就被终止。
一审法院以抢劫罪判处赖某三年、向某一年有期徒刑,并处罚金。二审法院认为案件属于抢劫预备阶段,未造成实际财产损失,也未对比特币价值作出合理认定,因此改判赖某一年六个月,向某九个月,显著减轻了刑期。
二、抢劫比特币是否构成抢劫罪?
本案的一个核心争议点是:抢劫比特币是否构成《刑法》意义上的抢劫罪?法院的生效判决给出了肯定答案。
抢劫罪是指以暴力、胁迫等手段抢夺公私财物的行为。虽然比特币本质上是一串加密数据,但它具备交换性、可转让性及现实市场价值,符合"广义财物"的主要特征:可管理性、可转移性和价值性。
二审法院引用了相关部门的通知,认定比特币为"特定的虚拟商品",虽不具备货币地位,但属于应受法律保护的"数据型财产"。因此,抢劫比特币与传统抢劫现金或实物并无本质区别,同样构成对他人财产利益的侵害。
尽管本案中犯罪嫌疑人未能实际着手实施抢劫行为,但其准备工具、制定详细计划的行为已构成抢劫罪的预备犯。法院结合相关司法解释,最终认定其行为构成抢劫罪,但给予减轻处罚。
三、涉虚拟货币犯罪的量刑考量:财产价值认定是关键
在涉及虚拟货币的抢劫案件中,除了行为方式,"抢劫数额"的大小也是量刑的重要依据。然而,如何对加密资产进行合理估值,成为司法实务中的一大难题。
一审法院以案发时比特币的市场价格为依据,认为属"数额特别巨大"而从重判刑。但二审法院提出了不同观点:一是案件未进入实行阶段,未实际获取财物;二是比特币在国内没有合法交易市场,价格认定缺乏明确标准;三是抢劫罪的定罪应以实际抢得数额为依据,预谋阶段难以准确界定价值。
二审法院强调,对虚拟货币等加密资产的价值认定应遵循"损失填平"原则,以被害人实际损失为核心依据。主要参考因素包括:被害人的购买价格(优先适用)、案发时交易平台价格(如无购买记录)以及销赃价格(如有)。
法院同时指出,虽然我国不承认比特币的货币地位,但也未禁止私人持有和转让。因此,被害人对虚拟资产的合法持有应当得到法律保护。
最终,二审法院决定不以抢劫"数额巨大"加重处罚,而是综合考虑抢劫预备阶段的危害性、手段和现实风险,对两名被告人作出相对从轻的判决,体现了司法机关在处理新型财产犯罪案件时的理性和审慎态度。
四、结语:加密资产法律保护的未来展望
本案的裁判不仅为涉虚拟货币抢劫案件提供了重要参考,也释放出一个明确信号:虚拟货币的财产属性已在中国刑法实务中得到广泛认可。
在现行法律框架下,虽然比特币等加密资产不具备货币属性,但其显著的财产价值已得到承认。无论通过何种非法手段侵害这类资产,只要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,都将以财产类犯罪论处。
随着数字经济的深入发展,涉及加密资产的刑事案件将愈发多样化,司法机关将面临更多新型、复杂的案件。未来的法律应进一步明确虚拟货币的法律属性、市场估值标准以及数据与财产的界限,以建立更加统一、稳定的司法裁判规则。同时,相关领域的法律从业者也需要不断提升专业知识,以更好地应对这一新兴领域的挑战。
可以预见,加密资产将逐步获得更多法律认可和保护,而任何侵犯其持有人合法权益的行为,也将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。这一趋势不仅有利于保护投资者权益,也将为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重要的法律保障。